“
在周末晚上,关上了手机,舒服窝在沙发里……
——*小琥《没那么简单》
最近,“舒服窝在沙发里”有了标准版教程:
“葛优躺”(又称“北京瘫”)
▼
细心群众挖出了四位颓废活泼的北京青少年,
▼
另一边,老炮们又怎么可能落后,
▼
并且从古到今,从中到外,从地球到宇宙,
注意,前方高能,请把手机横屏观看。
▼
葛大爷率领“颓废者联盟”集体从沙发上出溜下去,宣告“北京瘫”冲出了国门,走向宇宙。
不得不承认,“北京瘫”这个姿势确实很舒服。但生命君也不得不告诉一个真相:越舒服的姿势可能伤你越深。
受访专家
全国膝关节外科工作委员会委员、医院关节外科主任王振虎
中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、足踝康复治疗中心王建华
中医院骨关节科副主任医师程桯
医院脊柱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吴小涛
“北京瘫”这种半躺姿势最伤腰
腰椎之间有一块叫椎间盘的“弹簧片”,质软,被一个个纤维环包裹着,可以让脊柱弯曲。
半卧位时,腰椎会因缺乏足够支撑,导致原有弧度被改变,让椎间盘所受重力不断增大,诱发椎间盘突出。
若长时间处于不正确的姿势,经常受压或拉伸,“弹簧片”外的纤维环可能破裂,里面的东西就会膨出,碰到神经,引起腰臀部及下肢疼痛、麻木,即为腰椎间盘突出症。人们常说坐下来休息,认为坐就是一种休息,但对于腰椎来说却是一个例外。人平躺时,腰椎间盘承载的压力最小;站着时次之,此时头、躯干、上肢的重量最终传到脚弓;前倾坐位时,头、躯干和上肢的重量集中在腰椎,只有这一个孤零零的支撑点,此时腰椎间盘承载的压力最大。因此,长期的伏案工作或不正确的坐姿很容易让人出现腰部肌肉的酸胀、疼痛。
4种“舒服姿势”伤你最深
看似舒服的懒散姿势可能造成肌肉、骨骼、关节慢性劳损,就像潜伏的“恶魔”,日积月累就会导致颈椎病、高低肩、腰椎病、长短腿、足踝病等疾病的暴发。门诊中见到的脊柱侧弯、椎间盘突出患者,多数都习惯以放松、懒散的姿势站立、坐卧,长期无意识地驼背、弓腰、跷二郎腿是患病的主因。让人担忧的是,不少患者忽视疼痛的警报,不来就诊或不认真治疗,不良姿势没被及时纠正,结果导致脊柱侧弯弧度加深、椎间盘继续膨出,影响内脏功能。下面这4种姿势,据说80%的人都中招了,对照看看你是否在这其中。坐跷二郎腿、“瘫”在椅子上
有些人一坐下来就会跷起二郎腿,长此以往易造成骨盆倾斜,导致长短腿,还会影响腿部血液循环。
有些人坐椅子时喜欢伸直双腿,就像“瘫”在椅子上。此时,颈背部悬空、腰部塌陷,全身仅靠臀部和脖子支撑,肌肉、韧带长时间受到过度牵拉,整个脊柱都很受伤。
一些长时间在电脑前伏案工作的人,喜欢单手托腮撑着脑袋,同时肩膀高耸、近距离俯视屏幕,使颈部关节长期处于高压状态,易患骨刺、椎间隙变窄等。
站含胸驼背头前倾、“稍息站”
含胸、驼背、头前倾、肩膀耷拉着,是常见的错误站姿,虽看似放松,却会压迫颈椎、胸椎以及椎体周围神经,导致颈椎骨质增生、椎间盘退化等。
还有人喜欢“稍息站”,尤其是在商场、超市工作需要长期站立的人,爱将重心放在一条腿上,腰部歪斜,短时间内比双腿用力舒服,但腰椎两侧长期受力不均可能导致腰背疼痛。
此外,行为决定心态,错误的站姿不仅有损形象,还会使人心态消极。
走低头弯腰拖着脚、背单肩包
中国古代常行“趋礼”,即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,要低头、含胸、弯腰、拖着脚,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礼敬。
当下,不少人的走路姿势与之类似,看似省劲却带来诸多隐患:脚掌拖着走,抬脚幅度过低,易造成关节、肌肉、足弓劳损;走路不摆臂易失去平衡而摔倒;头部前倾使颈部血管、神经受到压迫,易诱发脑供血不足。
还有不少女性爱背单肩包,走路时为防包带滑下,下意识地抬高一侧肩膀,久而久之可能导致“高低肩”,诱发脊柱侧弯。
躺趴着睡、把腿垫高
趴着睡不符合颈椎生理弧度,可能导致颈椎错位压迫颈动脉,导致大脑缺氧,出现头痛、头晕。俯卧还会压迫胸腹脏器,影响呼吸,干扰睡眠。
有些人睡觉时喜欢用枕头把腿脚垫高,这个姿势的确惬意,但不宜过长,否则加重腰部负担,还会增加心脏负荷。
3个动作,强健你的腰椎
要想养出好腰,日常生活中除了需要得到医生的帮助外,还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健,可适当进行功能锻炼。
1小燕飞
人呈俯卧位,双手背向放好,头尽量向上翘,然后放松。做这个动作时,不能屈膝,每天早晚各1次,每次10分钟左右,时间、强度因人而异。
2五点支撑
背部支撑力一旦不足,身体就容易发生僵硬、椎间盘功能退化。
建议每天睡前做五点支撑训练:仰卧在床上,屈肘屈膝,以头枕部、双肘尖、双足底着床,将臀部及腰背部尽力抬离床面,3~5秒为1次,每天50次。
3向后抬腿
趴在床上或站立趴在墙上,让脚、腿向后方使劲,左右腿交替进行,以感觉到后背肌肉收缩、拉紧,整个身体向后弓为最佳状态。
锻炼是一个长期过程,要慢慢协调肌肉的稳定性,不仅能减轻腰疼,还能延缓腰椎间盘退变速度。
不过,腰疼急性炎症期,不主张做功能锻炼,可能会加重症状。此时需要充分休息,最好卧床。当炎症被控制住、疼痛减轻后,才是做功能锻炼、减少病情复发的最佳时机。▲(生命时报记者张杰特约记者刘敏)
编辑:徐振羽
版权声明:本文为《生命时报》(